3)36 我所邀者仁民名_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才能,二来,细想之下,就连太平时农夫犹饿死,何况而今战乱刚过之后?留个白,不往下续也行,给读诗的人留一个想象的空间,也许效果更好。

  荀攸诸人又低声吟诵再三。

  审配佩服得说道:“真好诗也。”

  荀攸叹道:“囊昔董仲舒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当今之世,豪强兼并犹烈於昔,豪强之室,膏田满野,奴婢成群,徒附万计,贫者操劳终年,仰食於人,不得其养,可不就是即便无贼乱时尚且‘四海无闲田’时‘农夫犹饿死’么?况乎於今!况乎於今!”

  岑竦、陈仪作为主记室的吏员,随从在荀贞左右,二人亦大加赞佩。陈仪说道:“仪自负文辞,今闻明公此二悯农忧政之诗,方知仪所擅者,小道也。敢问明公此二诗何名也?”

  “正是叫做《悯农》,……何卿善书,此二诗就由你书写,传与诸县吧。”

  陈仪应诺。

  当日回到郡府,陈仪即打起精神,认真将此二诗写下,共写了十五份,由郡府遣人分别送去郡中十五县,并按照荀贞的吩咐,这些送诗的郡吏沿途每经一乡,便暂停下来,将此二诗出示给乡蔷夫看,命之抄写下来,亦悬挂於乡寺的堂上。

  如此这般,旬日间,郡中各地就已皆知这两首诗了,因此二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这些送诗去诸县的郡吏们回程的路上,他们已能在乡野中听到孩童唱诵了。

  郡中的士族、大姓闻得荀贞此二诗,表现不一。

  有不以为然的,有非常佩服的。

  荀贞抄袭的这两首诗,不管你是不以为然还是甚为佩服,这两首诗立意正确,站到了道义的制高点上,不以为然的那些,如赵然、郡丞李鹄也没办法加以诋毁,因是之故,一时间,郡中的舆论,不管是农人、黔首,抑或士族、大姓,对荀贞这片怜农仁民之意均是一片褒誉。

  在高邑的王芬也听到了这两首诗。

  王芬家世豪贵,对底层百姓并无像荀贞这样深沉而浓郁的感情,但他到底是党人的八厨之一,对此二诗也是大加赞赏,送了道檄书到魏郡,对荀贞提出表扬。他在檄书里写道:“卿至郡旬月,平定於毒,可谓知兵;书此二诗,悯农劝政,可谓仁民。有卿在魏,州安枕无忧。”

  荀贞如果只是一个“文士”,写出这么两首诗,在当今主流仍是“经义”、诗并不太被正统的儒生、士子看重的背景下可能只会传诵一时,但他的身份是魏郡太守,这就不一样了。

  人是政治的动物,特别是地方长吏,更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政治有关。

  荀贞以魏郡太守的身份写出这两首诗,就从侧面道出了他执政的一个根本,即王芬所说之“悯农仁民”,在刚经过战乱、地方急需休养生息之际,这么两首诗出来,足

  请收藏:https://m.biw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