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我所邀者仁民名_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为州郡标杆,引起上下的赞赏、重视。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荀贞辛辛苦苦,为秋收忙了那么久,然因这是他的本职,故此默然无闻,不为外人知,两首诗一传出去,马上就得到了州中的赞许。

  这也正是荀贞的目的,他正是出於政治的考量才把这两首诗抄袭了出来。

  归根到底,他这么做还是想扭转州郡对他的印象,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只是“知兵善战”,他还想让别人知道他也能够治民,因为说到底,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才是第一位的。

  皇甫嵩为冀州牧,上书朝中,请求减免了冀州一年的租赋,得到了州人的作谣歌颂,在一些人看来,他的这道上书甚至比他平定了黄巾之乱还更值得称许,何哉?便是因为此故。

  再能打仗,也只是一个“将”。为将易,为治国治民的“良相”难。

  可他在魏郡的执政措施却一直不能被外界闻之,故此他经过考虑,遂有了此二诗,——和他初出茅庐,在繁阳亭、西乡为吏时相比,他现今在政治上成熟了很多。

  结果和他预想的差不多,不但得到了郡内的称颂,并且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州中的褒扬。州吏多是从诸郡名士中辟除的,既得到了州府之褒扬,那么用不了多久,州内诸郡应也能知他此二诗了。也许再用不了多久,乃至冀州邻近的诸州也能知他此二诗了。

  有此二诗在外,为他打响名头,各地有心的士子如再对他在魏郡的执政措施稍加了解,应就可以改变他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了。汉人的地域观很强,很排外,荀贞不知道等将来天下乱后,他有没有机会主政一方,也不知道他主政的会是何地,如他有机会主政,而主政的又是颍川、或者豫州以外的地方,那么凭此“仁民”的声望,至少可以减少一点地方上对他的排斥。

  请收藏:https://m.biw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