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95 统一的华国无人能挡】_甲午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洋务运动最想做的,是造出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方面抵御外国侵略,更重要的是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

  到了后来也办民用工业,总体上是官办工业配套和为官员们敛财的。

  明治维新本质是一场革命。

  从清廷到华国只是一场的改革。

  在华皇手中,几乎没有怎么死人,但是发展速度是空前的。

  华皇是普普通通的穿越巨,没有玄幻的金手指,华皇所做的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绝不能出错。

  明治维新以军事变革为前提(倒幕运动),政治(建立明治政府)经济(维新)变革随之。

  在这场革命中完成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变革”。

  明治维新通过暴力革命扫除了一切障碍,而华国是自发图强。

  满清的洋务运动,其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

  对清朝来讲,一方面历史包袱严重,“竭天下之物力,八分以养兵勇”,另一方面固有利益阶层没有扫除,改革阻力大成果小。

  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必然性,但是,明治维新的成功不乏偶然性。

  华皇并不认为明治维新的一套有多么的高明,很幸运的是,这个小小岛国是放在亚洲,放在腐朽的清王朝边上,如果把日本放到英国,法国,德国身边去,两下被拍成灰。

  即便是将日本放到处于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转型期的沙俄身边去,日本也照样被拍成灰。

  日本殖产兴业的基本路线是政府扶持民间资本,鼓励私有资本自由竞争,其初始官营企业迅速私有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集团迅速壮大。

  满清的洋务运动则始终没有走出“官督商办、政权垄断、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死胡同,民间私人资本始终没有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私人资本的竞争力完全无从谈起。

  日本很快放弃“尊王攘夷”的治国哲学,转向“全面开化”,奉行“和魂洋才”理念,全国上下奋起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以海外开明之治为范,唯一途,乃弃己之短,取彼之长,破陋习,变古格”(大久保利通说的这句话)。

  而清廷则顽固死守天朝大国虚荣,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维和制度。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

  长期陷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争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亦未真正付诸行动。

  所以,华皇的观点中,曾国藩的思想有可取之处,但是曾国藩当初是满清手上干活的,没有基础,而且,要靠地主阶级来主导这么庞大的改革,也属于天方夜谭,一丝一毫成功的可能性也没有,即便是原本的历史中,后面发生了戊戌变法。

  在华皇看来,戊戌变法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即便是‘成功了’,

  请收藏:https://m.biw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