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06章 造桥_重生之实业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使用。

  很多发展中国家,完全没有工业基础,那是真的什么东西都造不出来,所以只能任由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宰割。

  本身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也是中国可以拿市场换技术的依仗之一。

  因此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企业就已经开始跟中国企业进行合作。从最初建立零配件的合资厂开始,到合资成立完整的工程机械制造公司。

  国内很多的工程机械巨头,也都有与外国企业合作的先例,比如徐工与卡特彼勒,三一重工与约翰迪尔,常州机械与小松制作等。

  然而这些外资企业却并不愿意将核心技术带到中国来,他们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以后,便想方设法的用各种手段去获得企业的股权。

  就比如徐工和卡特彼勒成立的合资公司,当时双方共同出资8200万美金组建了一个挖掘机企业,按照4比6的股份比例共同经营。

  按照徐工的计划,在出资和持股方面,自己可以吃一些亏,但只要卡特彼勒能把先进的技术拿过来,到时候就不愁合资企业盈利问题。

  然而这家合资企业却一直在亏损,这完全超出了徐工的意料。

  亏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卡特彼勒不愿意将核心技术带到合资公司来,而没有核心技术,那就只能继续从国外购买。

  而这也是合资公司亏本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一支从卡特彼勒的国外公司,购买核心的产品。

  这也是许多外资公司的操作,在制造业的圈内不是什么秘密。

  而卡特彼勒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逼迫徐工退出合资公司,从而达到独资的目的。

  之后的几年,卡特比例利用增资扩股等方式,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股权,而徐工的股权比例则从40%,被稀释成了%。

  最终卡特彼勒干脆就图穷匕见,要求徐工退出合资。

  这家合资公司,就是未来的徐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好在徐工自己也有两首打算,在成立合资公司的同时,徐工一直在自行研究挖掘机。

  徐工退出合资企业后,便开始推出自己的挖掘机,最初只是小型挖掘机,然后进一步过渡到中大型挖掘机,最终反倒是成为了世界排名前几的工程机械企业,有实力卡特彼勒叫板。

  而卡特彼勒又想要市场,又不肯出技术,最终使得他们在中国投资的众多企业,大部分沦为生产零部件的工厂。而诸如徐工、三一、中联等中国企业崛起以后,反倒成了卡特彼勒的竞争对手。

  外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海外并购当中,一直以“绝对控股和控制品牌”为游戏规则。

  其实这种手段,当年在日本,卡特彼勒就用过,而且他们下手的还是著名的三菱重工。

  当初卡特彼勒投资日本的时候,跟三菱重工的合资企业,各占50%的股份,没过几年

  请收藏:https://m.biw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