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7章 心血来潮_大汉永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7章心血来潮

  这天,刘瀚突然来了兴趣。

  “走,陪我去见一个人。”

  “谁?”舒雨竹有些好奇。

  “司马迁,活着的司马迁,以前只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人,听说他准备写史记了,想不想见?”

  “走吧!”

  两人相视一笑,直接带着人上门了。

  很多人觉得司马迁的《史记》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不够客观公正。

  首先要知道,《史记》不算一本特别官方的史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得很清楚,自己是要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最终达到“成一家之言”。

  简单来说,老子搞的,是私人创作,一家之言,是我想写给后人看的,就我老子想说的,老子怎么说,你就怎么看,不然有本事自己写去?

  很多人别说去写,就是对许多历史都一知半解,就开始以为自己了不起,用网络上看到了一点点知识,自以为是的批判司马迁过于情绪化。

  实际上,他可能连什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都不知道就开始瞎嚷嚷。

  仔细看《史记》选人的标准,其实就会发现,司马迁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的,有时候甚至是很任性的,不一定跟正统的历史观念相符合。

  比如项羽,他被司马迁放到了专属帝王的本纪中,因为司马迁觉得他的能力和功业应该算得上一代帝王,自古帝王有很多,但西楚霸王有且只有一个。

  又比如孔子,被司马迁列在了专属诸侯的世家里,因为司马迁觉得孔子“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的功绩,配得上世家。

  而在涉及汉朝与匈奴作战的事迹中,他首先写的,不是传奇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而是选了汉武帝时期诸多将领之一的李广,因为他觉得李广“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更令他佩服。

  司马迁努力区分了哪些是天道所致、大势所趋、人力所无法改变的,才能摆脱开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避免作品只是在为胜利者背书。

  《史记》里写了很多的失败者,并把他们放到更高阶的位置上,他写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一些人性的闪光点。

  它们可以是仁义、可以是忠君爱国,可以是诚信,可以是勇武……

  但更多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写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其实归更到底,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写一本历史故事会,而是要通过“述往事、思来者”来“舒其愤”。

  他写这些东西,最终是想通过对人物的褒贬和描写,来抒发自我,他写的是自己的内心,是那种不屈服,不放弃,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并且

  请收藏:https://m.biw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