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4章 悔不当初_大汉永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4章悔不当初

  “冲!”

  “堵上!”

  防洪堤岸上,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们,他们大多是羽林军,他们手拉手站在一起,形成人墙,用自己的身体与水势对抗。

  他们身着简单的蓑衣,甚至不穿,脚踩藤蔓编成的简易石头袋,抵挡着奔涌而来的洪水。

  “快!”

  “继续!”

  后面不停的有人运送木头,大石头,除了这些羽林军,还有当地的大汉守军,农夫,妇女,甚至孩子,这些人林林总总,加在一起,至少有十几万人……

  岸上,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帮助运送木头,

  刘瀚真担心他一个摔跤,人就没有了,连忙道:“郑大人,您都60多了,万一有闪失,可不得了,来人,送郑大人回去休息。”

  这个人正是郑当时,这是个牛人,为郑桓公二十二世孙,荥阳郑氏先祖,年轻时,有侠义,爱善朋友,在梁、楚国很有名。汉景帝时,任太子舍人。

  汉武帝时,历任鲁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后来因在窦婴、田蚡争论中首鼠两端贬官为詹事,后来任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郡太守。

  当年和汲黯可是好朋友,司马迁云:“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班固曾说:“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

  “骠骑将军,不用,我也活不多久了。”

  郑当时挥手拒绝了,他目光中带着追忆和懊悔,他自顾自的说着:“我还记得,那元光三年,这瓠子刚刚决堤,雨很大,大到人在雨中,基本模糊了身形。

  我虽信奉黄老自然,但看见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心中痛惜,决定绝不会坐以待毙。

  我那时候年轻,长孺也是,我们跳进河里,拖着木头去堵那些豁口。看着作为太守的我们身先士卒,那几万人军士便跟着我们,一起拼了命去堵缺口。

  河边的百姓也会来帮忙,甚至连孩童妇女都下河堵缺,百姓们宁可自己饿着,也要给我们带来吃食。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六岁的小童,不怕生,胆子大,他很顽皮地把采摘好的,他认为最好的野果递给我,笑容灿烂的说:‘谢谢大人给我们堵河!’

  每到这时我都会严肃地纠正:‘要谢陛下。’

  看着这汹涌的河水,他也会忧心忡忡地问我:‘这河能堵住吗?’

  我每次都坚定地告诉他:‘可以的,一定可以的。’

  可实际是堵上一次,没有过多久又冲垮了。

  而且河越来越难堵了,

  请收藏:https://m.biw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