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6章 文明_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6章文明

  乔治知道米哈伊尔是如何从清帝国“雇佣”工人的,用坑蒙拐骗来描述并不过分。

  把人骗来只是第一步,如果让人心甘情愿留下来是更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米哈伊尔做的还不错。

  1884年的清帝国,不说饿殍遍野,也能用民不聊生来形容。

  清帝国的土地兼并比俄罗斯更严重。

  俄罗斯平民无路可走,最起码还能移民西伯利亚开荒。

  清帝国的华人才是真的无路可走,白毛女的故事也真不是艺术加工,背井离乡来到海参崴工作,至少可以活下去,不被饿死,这对于很多华人来说,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了。

  海参崴冬季天寒地冻,夏天还是很舒服的,不冷不热。

  米哈伊尔敞开库房,允许华工用赚来的钱买东西带回去。

  被米哈伊尔深恶痛绝的鱼干,成为最受欢迎的海参崴特产,一个戈比一公斤,和清帝国的米价差不多。

  (这里的米价,以清国京城为准,清国地域辽阔,各地米价并不一样,京城米价23文一斤,这个价格从1870年一直维持到八国联军侵华,整整30年没变过)

  鱼肯定比大米有营养,这一年来所有华工都深有体会。

  几乎所有华工在离开海参崴的时候,都会购买几十,乃至上百公斤鱼干带回家乡。

  为了吸引华工移民海参崴,米哈伊尔也花了不少力气。

  海参崴华工,每天的薪水只有10戈比。

  如果选择加入俄罗斯国籍,薪水就可以增加到20戈比。

  如果拥有其他技术,比如木工、瓦工、会做饭、或者会剃头,薪水都会相应提高。

  如果拥有特殊技术,比如懂医术,能教书,薪水会更高,达到每天50戈比。

  卢布的购买力,和大洋差不多。

  1880年前后,清国一个翰林,去中堂尚书家当家庭教师,每个月的收费不超过8两银子,大概折合11卢布。

  已知比伯利亚的土地赎买价格,是3卢布15亩。

  这意味着海参崴的医生,每个月的收入,至少可以在西伯利亚购买75亩土地。

  海参崴也卖地,价格却不是3卢布15亩,而是30卢布一亩。

  这个价格贵了点,但如果买地的目的并不是耕种,而是建宅,那就很合算了。

  遗憾的是,米哈伊尔纵然给出这么高的薪水,却连一个医生和教师都雇不到。

  相对于穷苦大众来说,医生和教师,在清帝国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至少生活还能维持,自然不用背井离乡。

  这也不急,等庚子年之后,一切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正的悲剧拉开大幕。

  乔治在海参崴,度过了重生以来最温暖的一个星期。

  叶卡捷琳娜恨不得将乔治这三年缺失的爱,在这一个星期内统统补偿给乔治。

  叶卡捷琳娜亲手为乔治做早餐,帮乔治准备洗漱用

  请收藏:https://m.biw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